分享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新闻 公司动态 客户动态 行业动态 疯麦云课堂
广州7-8月旅游业恢复至去年同期70%
广州文旅复苏迹象明显,市场消费信心明显回暖。在8月25日举行的广州市政府部门定期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吴青松透露,在“广州...
2020-08-27 09:00
2020上半年 上市景区企业亏了多少?
随着半年报披露季的到来,上市旅游企业陆续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之大,十分直观的显现出来。  截止目前,多数上...
2020-08-26 09:54
文旅市场频频暴雷背后,高质量文旅投资离我们还有多远?
前一阶段贵州省贫困县独山县400亿投资暴雷,其中不乏诸多文旅项目。近年来,此类文旅投资暴雷事件频频,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现象到底是独案个...
2020-08-21 10:59
文旅部:将反对食品浪费列入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
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系统贯彻落实工作。   ...
2020-08-18 15:22
人气超旺!武汉景区免票带火二次消费
“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开启已历两个周末武汉旅游消费市场情况怎么样?长江日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探访。 人气攀升:景区人流如织 星级酒店...
2020-08-18 15:03
湖北A级景区人气明显恢复 8天累计预约近468万人次
自8月8日湖北省近400家A级旅游景区面向全国游客免费以来,截至8月15日,参加活动的全省A级景区累计接受预约4678884人次,实际...
2020-08-17 11:47
4A景区如何变5A?文旅部发文回应
旅游景区评级新规解释,哪些要点信息不容错过? 重点:评定机构由全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变为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资源利用处; 景...
2020-08-17 11:22
专家:减免景区门票不宜搞“一刀切”
       多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短期营销重启旅游市场,专家认为:减免景区门票不宜搞“一刀切”        很多地区围绕景区门票做文...
2020-08-13 10:04
文旅部: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
8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文旅部要求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
2020-08-13 09:58
摆脱“门票依赖”,景区门票降价利在长远
今年以来,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但旅游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为推动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各地出台了不少新举措。近日,山东省相关部门宣布,将...
2020-08-12 13:47
全部新闻 公司动态 客户动态 行业动态 疯麦云课堂
广州7-8月旅游业恢复至去年同期70%
广州文旅复苏迹象明显,市场消费信心明显回暖。在8月25日举行的广州市政府部门定期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吴青松透露,在“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的激活效应下,7—8月广州市旅游业恢复到去年同期70%左右。     多举措推进文旅市场复苏   “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广州文旅复苏与百业复兴,助力广州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近段时间,广州市文广旅局精心策划的“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欢乐周、幸福年三大主题活动,推出50余大项、1000余子项活动,有力释放广州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积极信号。   通过举办广州人游广州、广东人游广州启动仪式、广州艺术季开幕式、雕塑作品乡村巡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同步发放的3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助力广州参与经济发展内循环。   防疫期间,广州出台“广州文旅暖企12条”,发放文化旅游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超过2亿元,协调广州地区银行为文化旅游相关企业提供贷款150多亿元。   当前,纳入广州市指挥信息平台监控的文化旅游50强企业和1家台资企业全部复工复产。据悉,在文旅部召开的“帮扶企业纾困推动产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广州在会上作城市代表交流相关经验。     非遗点亮岭南艺术魅力窗口     广州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创新步伐还体现在推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方面,吴青松表示,广州正在推进“粤文化世界”、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将引进中国旅游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未来,总投资超245亿元,被视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旅业第一大项目的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等项目有望落地。   随着8月22日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的开市,汇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的10间非遗大师工作室使非遗街区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   据了解,在7月广州就已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31名新入选的非遗传承人使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208名。   截至目前,广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9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08名,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2016年底,《广州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工作方案》出台,明确了3年至5年内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200人以上的目标。   第七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51岁,年龄分布更合理。部分项目补齐传承人,如广东汉乐(增城)、醒狮扎作、粤菜烹饪技艺、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陈李济中药文化等。   吴青松表示,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在本批认定的31名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医药类有7人,占总数的近1/4,为各类别所占人数最多,彰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在广州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2020-08-27 09:00
2020上半年 上市景区企业亏了多少?
随着半年报披露季的到来,上市旅游企业陆续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之大,十分直观的显现出来。  截止目前,多数上市景区企业已发布半年报,经统计,上市景区上半年总营收下降70%到80%,利润大多陷入较大亏损,业绩跌幅比此前普遍的预期更严重。 此前,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将分别下降15.5%、20.6%。另据官方统计数据,4月的清明小长假旅游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的40%,5月五一小长假恢复至同期的50%。上市景区是旅游景区中的佼佼者,其上半年业绩仅恢复至去年同期的20%-30%,这说明市场真实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营收普遍缩水7到8成 分类型来看,山岳型景区长白山上半年营收下降80.9%,张家界下降78.9%,九华旅游(九华山)下降73.5%,黄山旅游下滑72.5%,丽江股份(玉龙雪山)下降70.3%。文化类主题景区跌幅也不遑多让,宋城演艺跌幅80%,桂林旅游跌幅68.2%。桂林旅游跌幅较少主要原因是一家子公司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取得土地征收款1773万元。 实现业务多元化的景区企业相对“抗跌”。例如曲江文旅旗下拥有大唐芙蓉园、西安古城墙、曲江极地海洋世界等多处景区,此外还有餐饮酒店、旅行社、文化演出、商品销售、园林绿化等多项业务,上半年曲江文旅营收下跌46.9%。拥有欢乐谷主题公园、玛雅水乐园、欢乐海岸等著名文化旅游品牌的华侨城A,此外还有房地产、旅游综合开发等业务,上半年营收仅微降3%。 上市景区在上半年都经历了长期的关停,并且恢复开放后也进行了限流措施,客流上限控制在最大承载量的30%左右。安徽的两家上市景区黄山旅游、九华旅游关停时间最短的两家景区,1月25日关停,2月21日黄山景区恢复开放,2月23日九华山景区有序开放。这得益于安徽的疫情较轻,控制得力。 虽然关停不到一个月,接待游客仍有巨量的下滑。以黄山旅游为例,上半年黄山景区累计接待进山游客51.6万人,较去年同期的162.4万人减少110.8万人,减幅68.2%。导致上半年营收仅2亿元,同比下滑72.53%,净亏损8842万元。 为了挽救游客量的减少,黄山进行了诸多努力,今年清明节期间,包括黄山景区在内的31处黄山市景区景点,向安徽人民免费开放,为期长达14天。免票政策推出后,安徽游客热情涌向黄山,游客量迅速达到每天2万的限流上限,引发了“黄山人挤人”的舆论热潮。但即使如此,黄山游客依然同比减少了近7成。 7月22日,黄山景区推出全国范围内18岁以下游客免票的政策,免票期持续到9月30日,免票时期接近70天。而此前,黄山仅针对6岁或1.2米以下儿童进行免票。资深旅游从业者表示“过去暑期是旅游旺季,景区不缺客流,很少会推出优惠政策,反而是采取旺季票价控制客流量。今年疫情打乱了淡旺季节奏,黄山推行了18岁以下免票,可以说是力度很大,主要吸引青年学生和亲子家庭”。 山岳景区由于空间开阔,承载量高,且开放较早,逐渐适应了疫情防控下的经营,已经开始进入营销拉客阶段。而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由于人员聚集环节多,且环境相对密闭,复工复产较晚,目前仍在客流有序恢复阶段,如北京欢乐谷5月1日才复工,上海迪士尼5月6日复工,接待客流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宋城演艺直到4月6日迎来《宋城千古情》等部分演出复工,《三亚千古情》直至6月12日才恢复演出,且上座率不超过30%。直到进入7月份,各地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剧场才开始陆续上调接待量,华侨城A旗下多处欢乐谷、玛雅水公园等从最大承载量的30%提升至50%。 政府加大补贴景区企业 普遍来看,上市景区上半年亏损严重,除华侨城A、宋城演艺等两家企业外,其余都陷入亏损。华侨城A上半年净利润20.5亿元,主要原因是华侨城A不完全依赖主题公园和景区的运营收入,地产业务、旅游综合开发等多元业务支撑了其业绩。宋城演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960万元,也是由于多元化业务的贡献。其投资的互联网直播平台“花房”上半年贡献净利润2900万元,此外还有对外轻资产输出项目的策划费、管理费、咨询费等,支撑了宋城演艺在演出项目长期停滞时,依然取得了正向盈利。 其他景区由于营收来源单一、经营区域单一,在疫情打击下业绩出现较大亏损。桂林旅游亏损1.3亿元,曲江文旅亏损1.1亿元,黄山旅游上半年亏损9040万元,张家界亏损6160万元,长白山亏损5770万元。  面对旅游业的困境,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以税收减免/返还、停业补贴、加强信贷金融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援旅游企业。上半年,上市景区获得的政府补助大幅增长。其中,华侨城A上半年获得1.26亿元政府补贴,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宋城演艺获得2530万元政府补贴,是去年同期的14倍,宋城演艺是上半年少有的正向盈利的景区企业,这部分得益于政府的及时的补贴。  曲江文旅、桂林旅游、张家界、黄山旅游分别获得政府补贴1170万元、980万元、540万元、510万元。 虽然上市景区上半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目前普遍不存在生存压力,多年经营积累的“家底”厚实,资产负债率极低,宋城演艺资产负债率仅12%,黄山旅游仅7.9%,丽江股份仅4%,长白山、九华山分别为14%、16%,且多数景区账上资金充足,如宋城演艺账上现金多达13亿元,丽江股份8.25亿元,黄山旅游7.9亿元。极低的资产负债率,充足的现金储备,使其抵御风险能力极强。 随着7月14日跨省游的放开,以及游客逐渐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生活、出行和娱乐,有理由相信,下半年景区企业的经营状况将远好于上半年,各景区企业在展望中也纷纷表示要加大营销力度、创新经营方式,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扎实的产品克服疫情的挑战。
2020-08-26 09:54
文旅市场频频暴雷背后,高质量文旅投资离我们还有多远?
前一阶段贵州省贫困县独山县400亿投资暴雷,其中不乏诸多文旅项目。近年来,此类文旅投资暴雷事件频频,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现象到底是独案个例,还是拥有共性特征?到底是文旅市场阶段性发展特点,还是存在深层次问题?又如何解决? 文旅暴雷不是个例,多地项目已显颓势。 目前,市场上文旅项目频频暴雷,除了贵州独山县的水司土楼、国际马术场等烂尾项目外,还有黄山潜口镇自驾车营地、河南三国文化产业园、浙江海盐的山水六旗乐园等项目。以上项目都有其共同特点,就是当地标杆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营收情况不明确、资金链已断裂。 根据《2019中国文旅产业投融资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总体文旅投资市场1.78万亿的盘子里,文旅综合体和文旅小镇占比90.34%,平均项目投资额80亿元。目前暴雷的项目也多以文旅综合体和文旅小镇为主,其影响甚为深远: 其一,立项伊始被赋予诸多期望的文旅项目暴雷,将阻碍高质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后续同类项目的立项、投资、融资、招商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其二,文旅项目的暴雷,将极大的影响地方债务的良性循环及财政收支平衡,近年频频暴雷的文旅小镇、文旅综合体项目,其背后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地方城投公司表外融资(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等地方政府的身影;  其三,暴雷项目多是几年前立项,当时的市场环境与金融条件相对宽松,项目的立项评估多较为乐观,但随着经济周期调整,未来是否还有更多文旅项目暴雷,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值得从业者深思。 在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结构调整、内外部环境不明朗的当下,文旅综合体及小镇项目频频暴雷,这背后到底原因何在,文旅投资是否已经形成泡沫,又如何化解呢? 政府急迫、企业盲目、市场疯狂,是造成文旅暴雷的表层原因。 我们深究此类项目,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在政府层面,急于希望通过大项目突出政绩,扭转区域发展面貌,选择的项目投资规模、市场影响力越大越好;在企业层面,急于抓住政策红利,通过大项目抢占资源,而后分块切割招商引资,做平台分包和资源、资产溢价的生意;在专业规划及设计方面,为了迎合地方政府兴趣和企业开发需要,忽视目的地所处发展阶段、客源定位及旅游发展作用,盲目贪大求全,什么技术含量高上什么、什么项目流行策划什么、什么业态全规划什么。而同时,此类项目都配比了不低于50%左右的住宅或类住宅用地,用以平衡资金。 但此类项目往往因为投资体量大、项目业态复杂、策划创意要求高,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因融资环境恶化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在开园后因策划定位错误及运营操盘不佳导致开业即破产。前者如独山县多个文旅项目,产品烂尾遗祸子孙;后者如新华联铜窑古镇项目,开业后网上差评连连,同质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缺位频遭吐槽。 而此类项目表面失败的原因,是政府急迫、企业盲目、市场疯狂,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需求变化、产品错配、引导失策和监管缺位。例如,独山县罔顾地方发展实际及基础客源、区位等劣势条件,将主题目的地度假项目建设在国家级贫困县,这明显是政府为求跨越式发展过于急迫,规划设计单位缺乏职业底线,造成的项目立项决策失误。 近年来,一边是各地政府背景的城投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注册成立,纷纷通过表内、表外融资举债投资文旅项目;另一边是各路地产企业借助各种名义,纷纷杀入“文旅地产”市场,画地为牢、圈地投资。主官要政绩、房企要土地、旅企要资源,唯独缺失了市场。 这里反映出几个市场共性现象,即政府立项的招大引强、大干快上思维,房企圈地的快速开发、地产去化思维,旅企的抢占资源、流量变现思维。但是,根据文旅项目的发展规律与运营案例经验判断,政府的招大引强并不是越大越强、越快越好,最终还要依托独立的运营能力,策划、运营产品;房企的跑马圈地、快速开发,虽然地产快速去化,但是文旅项目匆匆上马导致的运营陷阱,会慢慢拖垮投资企业与区域发展;旅企抢占的资源也不一定是优质资产,即便有流量,也很难说是有效流量,遑论变现盈利,有些项目简直是利润泥沼。 以上几方面带来的后果,已从诸如独山县的400亿投资陷阱,新华联及山水文园等项目暴雷,以及日前某头部文旅地产企业大规模退出已抢占的资源,看出端倪。 需求变化、产品错配、引导失策、运营缺位,是文旅投资泡沫不断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转型、供需变化已是市场常态。我国社会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经济周期也进入调整期。同时,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大环境变化,长周期调整及黑天鹅等小概率事件频发,导致了文旅市场的供需两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需求理性分层,主题多元细化。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生产型工业社会向后工业消费型社会转型,文旅市场逐渐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向品质观光+主题休闲度假方向转型,进而激活了更为细化的体育、康养、研学等主题市场和更为多元的产业链发展。 同时,虽然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中产阶层规模超过2亿。根据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消费认知更为成熟、消费能力更为强劲、消费需求更为多元、消费体验更加细化的中产阶层群体,将引领大众阶层的旅游消费升级,继而带动产品品质提升与主题体验多元化发展。根据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心也将逐步从观光旅游向品质观光与主题休闲度假并行发展转向。 虽然有以上中产阶层群体崛起带来的消费利好与市场发展预期,但是因为我国正逐渐进入后高速发展阶段,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参考日本、韩国同期发展经验,旅游消费需求将逐渐趋于理性、谨慎,且大众阶层、中产阶层及中产阶层内部逐渐显现出消费分层化即主题体验消费与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六要素消费区分、消费理性成熟化不盲目追求潮流及品牌等趋势。 其二,产品错配,供给失衡。遍观我国3万家景区景点和在开发的文旅项目,目前总体上以观光型项目和功能型产品居多,前者占比超过80%,且多存在休闲较少、观光较多,功能居多、文化稀薄的现象。伴随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型社会的体验经济的到来,人民对审美体验、知识获取、文化消费、互动参与等精神文化体验需求逐渐增多,当下市场上文化主题体验型产品不足问题日渐凸显。 目前市场上,不管是文旅小镇还是文旅综合体,其项目构成,多为主题游乐吸引、商街餐饮组合、度假酒店、住宅配套,他们已经成为标配。其中称之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多以各种主题游乐项目充数,以功能型产品堆砌为主。但是,文化解读与在地文化的关联,文化呈现与用户体验的效果、文化主题唯一性的持续吸引力等,以及主题文化标签在景观、建筑、活动中的连续呈现性,在以上项目中均未曾涉及。这类项目,往往同质化严重,越是高科技、重投资的项目,淘汰得越快。 其三,引导失策与运营缺位。文旅项目本应是围绕客观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升级、体验提升。但是,现实多为依据政府主观意愿与企业拿地需要,进行地博弈游戏。进而言之,与需求分层、产品错配对应的,本应是产品的品质提升、主题体验多元以及消费的性价比提高。对应的开发策略应是政府对区域定位明确,产业引导方向清晰;企业尊重市场规律、围绕需求策划差异化主题、系统全盘规划项目、科学进行投融资经济测算、分期合理的进行开发,以终为始的用运营思维全程指导开发。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政府方面,长官意识严重、大项目偏好明显、区域快速发展需要大于市场客源真实需求;企业方面,地产逻辑强于旅游市场策划开发逻辑,控规地块调整先于系统性主题策划、产业破题。争取资源获得立项审批与地块招拍挂,优于组织专业策划、规划、运营资源,对项目进行前期周密、系统的策划破题与运营规划。 以上特点与开发企业的地产属性不无关系。《2019文旅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仅在文旅特色小镇投资领域,在已披露的91个签约或已开工的项目中,地产企业占总投资金额7295.96亿元的60%。基于以上情况综合判断,我国文旅市场泡沫严重,未来还存在区域大项目连续暴雷可能。同时,文旅市场也存在28定律,即市场结构中,满足基础品质完善、主题体验良好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20%;运营主体中,能运营、擅策划、懂投资的优质运营主体不足20%;文旅项目中,高产品质量、高游客满意与高经济效益的文旅项目不足20%。既然存在以上需求错配、供给失衡、引导与运营错位问题,那应如何破题呢? 系统解决文旅泡沫,需要各安其位、各办其事,政府不越位、企业更专业、监管不缺位。 从政府角度,需要做好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引导政策的统筹规划及基础服务产品品质提升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 旅游市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因此不同目的地的客源消费能力、区域区位条件、基础发展配套、旅游产业定位、文化与自然资源基础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政府在以上几方面综合研判,并明确自身旅游产业在区域综合发展中的定位,主题发展方向、业态布局空缺,并根据这一定位、方向、缺失,有序引导市场主体的旅游项目,以及政府自身的公共旅游配套服务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到位”做好资源梳理、方向定位、产业引导政策和全域旅游服务产品品质提升,而不要“越位”干预旅游项目的策划破题、规划设计、投资决策等。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项目策划定位,做周边业态的补充完善和区域服务产品品质提升引导。如此,即可在基础全域旅游品质提升和主题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破题方面,做到基础完备、主题突出、持续提升区域文旅市场竞争力。 例如,莫干山定位为体育主题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围绕江浙沪体育户外运动及休闲度假,通过制定系列政策,引导体育主题项目及中高端民宿产业发展,并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又比如,某地古镇型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存在自身主题体验业态和住宿配套不足的短板,政府在差异化主题活动业态补充和高品质住宿业态完善方面,提出引导政策,补足了区域发展短板。 从企业角度,需要做好市场研判、差异化补位,以及项目策划、科学统筹开发及运营资源等工作。 旅游项目的投资,溯其本源是迎合市场需求,适度超前的开发适配系列产品,在遵从政府的区域引导政策,多企业落位文旅和相关项目后,自然形成系列产业,丰富区域文旅产品供给、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在项目伊始,需要研判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客源地市场及消费水平、差异化业态空缺,依据以上资源,做破题点睛之笔,项目立项即可补足区域短板。前者,例如北、上、广、深等城市,是围绕都市圈做都市休闲与郊区主题休闲微度假+品质观光;而围绕云南、贵州、新疆等,就是根据客源地做特色主题品质观光与主题目的地度假项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同时,未来的文旅开发是综合型运营项目,多是“文旅+”或“+文旅”的综合工程。因此,企业自身,要摒弃纯粹的占山为王资源开发思维和搭建平台招商引资思路。而是要依托各自企业的文旅开发、医疗健康、研学教育、体育娱乐等核心产品策划、设计、运营能力,附加其他业态资源综合运营,以形成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团队和案例经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附加未来多元“刚需”业态运营的组合模式。但如果自身不具备以上及类似的运营能力,只想依托资源和搭建平台,恐怕很难忽悠市场同行参与。 在做好以上策划破题及整体规划工作后,需要根据项目开发特点设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投资组合与融资组合,避免短债长投、明股实债以及非经营资产重资产投资等行为,并根据运营需要,预先分配资源、分期建设、开发及运营迭代。 从监管角度,需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融资风险控制、建设及项目升级方面,进行必要的项目监管。 文旅项目的开发一般具有长周期、大影响、收效慢、带动大等特点。在项目的立项阶段,往往存在项目策划天花乱坠、经济测算形势乐观、运营发展一片向好的局面。此时,需要上级监管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在前文所指的目的地区域发展定位、市场客源需求、区域区位条件、产业引导方向、业态发展空缺、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不要被企业忽悠,也不要被地方政府盲目乐观情绪影响。同时,也需要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根据原定所需到位的资源及预期完成的任务,根据专业性及现实情况判断,对项目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进行提前预判,防止产生区域连锁反应。文旅项目的监管,绝不是立项后就一帆风顺不需参与了,适时的跟进、协调资源、监控风险,但不干预主体开发是监管的必要措施。 (来源:环球旅讯)
2020-08-21 10:59
文旅部:将反对食品浪费列入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
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系统贯彻落实工作。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在制定、修订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将反对食品浪费的内容列入其中。同时,还将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节约饮食、绿色消费;引导和鼓励游客科学用餐,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 (来源:人民网)
2020-08-18 15:22
人气超旺!武汉景区免票带火二次消费
“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开启已历两个周末武汉旅游消费市场情况怎么样?长江日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探访。 人气攀升:景区人流如织 星级酒店入住率攀升 “超出此前预想,有了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湖北旅游学会会长马勇说。 记者连日探访看到,8日免票活动启动后,武汉A级旅游景区人气渐旺,武汉旅游复苏效应明显,黄鹤楼、欢乐谷、极地海洋公园、东湖海洋世界、杜莎夫人蜡像馆等景区,热门时段人气热度高过气温。 17日下午5时,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日入园人数达到1.5万人左右。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上周末的抽样调查显示,外地游客量明显增加。到了本周一,景区内依旧人流如织,大多以本地游客为主。 尹小姐是培训班老师,正好周一没课,特意预约了门票前往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打卡,“景区人气很旺。” 在武汉乡村景区,木兰草原、花博汇、凤娃古寨等景区在周末开启夜游产品,人气暴涨。上周六晚8时,在花博汇景区,仍旧有大量游客排队入园,逛市集、体验星空露营等。到了周一,各景区人气不减。 17日上午,木兰草原从早上8时30分起就陆续有游客入园,景区工作人员感叹:“自从8月8日免票以来,每天入园人数都有一两万人,我们现在将每个平日当成周末来过。” “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活动推出的免票优惠、呼吁市民错峰游倡议,在外地旅游市场中很快形成热点。 上个周末,中青旅湖北公司组织了近700人的外地旅游团队,在武汉开启了两日游行程,前往欢乐谷、花博汇、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游玩。目前,该旅行社8月份的计划中,河南、安徽、江西以及省内还将有2000多名团队游客来汉。此外,近期还有山东来汉旅游包机、高铁旅游专列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 景区人气爆棚,旅行社积极运作,星级酒店入住率也有了回升。江城明珠豪生大酒店提供的数据显示,从8月8日免票起截止到目前的平均入住率,相较7月同期上升了13%。酒店陆续接待了来自上海和深圳的近40人旅行团,还将陆续有其他外地旅游团入住。 在全省A级旅游景区免门票开放、奖励旅行社组团游湖北的政策刺激下,武汉旅行社加大外联力度,跨省游市场逐步回暖。武汉星级酒店入住率进一步攀升,中心城区酒店和度假酒店入住率达到去年同期的80%—90%,其中,富力威斯汀酒店的入住率达到81%,汉口泛海喜来登酒店的入住率达到75%。 拉动消费:木兰草原二次消费金额是平时的4倍 17日,来自市区的曾女士和两个同学带着孩子,拿着预约的免费门票进入木兰草原景区。他们开心地去玩了小火车等游乐项目,仅小火车一个项目,6个人就消费了240元,还在景区餐厅吃了一顿原汁原味乡村餐。 “免门票好划算,其他项目也很值,真是不虚此行。”曾女士说。一张门票的减免,带动了景区餐饮、住宿、游玩项目等二次消费,“人均花了100元,感觉还是很划算、很开心。” 木兰草原提供的数据显示,免票以来,接待游客总计14万多人次,外地自驾游客占比为20%。环比7月,游客增长率为30%—40%,游客自愿玩的项目更多了。景区相关负责人说:“一张门票70元免了,但是景区每日爆满,景区内的二次消费金额是平时的4倍,园区的游乐项目、餐饮和住宿都盘活了。每个周末,景区酒店都是满房。” 人气同样火爆的还有武汉花博汇。免票以来,花博汇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二次消费同比增长60%。 景区蔡甸牛肉面店老板文虎说,周末两天,店里的营业额已达到了1.2万元,是平时的3倍,一天就忙了14个小时。超市便利店老板熊先生也要补好几轮货,“冷饮和水都卖得比较好。”景区内的民宿和新推出的花海露营帐篷也走俏。 花博汇清宿酒店前厅主管王婷说,40间别墅、10间花海露营帐篷,在8月的每个周末基本订满,最远的预订计划已经到“十一”,而周一的预订量则达到了60%,“虽然8月是淡季,但是现在比往年来说,淡季不淡。” 激活市场:周边、高铁沿线省份 武汉旅游热度积极回升 免票两周,记者走访获悉,黄鹤楼、欢乐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木兰草原、木兰天池、花博汇等5A级景区游客量比前段时间跳涨3倍多,武汉市其他景区也普遍迎来客流猛增场面。免票带动客流量猛增,为旅游企业引来了源头活水。 面对游客量暴涨,海昌极地海洋公园迅速调整时间、增加人手,每天提前30分钟开园,以减少人流聚集、提升游客体验感。木兰草原景区也在策划9月和10月的品牌活动,如木兰元气节等,“延续免票带来的这波人气热度。” 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薛兵旺认为,湖北省近400家A级景区免门票政策的推出,一方面体现了湖北、武汉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谢之心,另一方面看,免票有利于旅游业聚集人气和提升流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区主要依靠门票的经营模式,为创新产品和多种经营转型发展提供了驱动力,更有利于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等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湖北旅游学会会长马勇认为,武汉旅游行业总结并率先实践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做法,在当前形势下为游客服下“定心丸”。尤其在周边、高铁沿线省份,武汉旅游热度在积极回升。加上免门票、免费直通车等后续措施跟进,武汉旅游行业迅速聚拢了人气。下一步可以考虑提供更精细、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措施,让本地和外地游客错峰、兼容,提升对武汉旅游的体验感、美誉度。 (来源:长江日报)
2020-08-18 15:03
湖北A级景区人气明显恢复 8天累计预约近468万人次
自8月8日湖北省近400家A级旅游景区面向全国游客免费以来,截至8月15日,参加活动的全省A级景区累计接受预约4678884人次,实际入园游客达2691477人次,景区人气恢复明显。 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在累计预约的近468万人次中,旅游团队有4500个,计392067人次。总共入园的269万余人次中,组团入园近23万人次。在8月15日各地上报的数据中,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受游客预约780089人次,实际入园501588人次,武汉、宜昌、十堰的游客量排在全省前三。 活动启动后,全省A级旅游景区人气渐旺,武汉、十堰、神农架、恩施、宜昌、咸宁、襄阳旅游复苏效应明显,武汉黄鹤楼、欢乐谷、极地海洋公园、东湖海洋世界、杜莎夫人蜡像馆,襄阳唐城、古隆中,宜昌三峡人家、清江画廊,十堰武当山、快乐谷,恩施腾龙洞、地心谷,咸宁九宫山、隐水洞等受到游客热捧,预约、入园数量居前。 全省A级旅游景区免费也进一步带动旅行社行业全面复苏,已复工850家,旅行社组接人次也大幅增长。旅行社通过省级预约平台组团进相关景区的人次数近40万人次,达到4—7月全省组团人次数的132.9%,其中湖南、河南、江西、广东、四川、上海等省份跨省组团占40.83%,武汉、宜昌、十堰、恩施、神农架林区等地成为组团主要目的地。 (来源:长江日报)
2020-08-17 11:47
4A景区如何变5A?文旅部发文回应
旅游景区评级新规解释,哪些要点信息不容错过? 重点:评定机构由全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变为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资源利用处; 景区可以联合申报等级评定,但“捆绑”景区需都满足等级申报要求,并且经营管理、形象标识、服务标准等保持统一; 正式开放运营1年以上,即可申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报5A级质量等级,景区需取得4A级资质3年以上,即使通过景观质量评价,还需经过1年以上的创建提升才能步入下一申报程序。 原则上每次违规处理只降“一级”;其中,5A级降为4A的景区,一年以后方可申请恢复原级;但被取消等级的情形,三年以后才能申请复原等级。 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旅游景区申报质量等级需满足“以自然、历史文化或者其他旅游资源为基础,且以游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首要条件,商贸场所、城市公共服务场所等不以游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场所,提出申报A级旅游景区的,原则上不予受理。单凭一个商场想申报A级旅游景区的情况,将再无可能。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谁”负责? 2018年机构改革后,“统筹指导国家人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组织实施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明确为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资源利用处的重要职责。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工作程序,在2019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中,相关公示和公告以文化和旅游部名义发布。 全国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证书和标牌目前均由文化和旅游部统一制作。 4A级以下景区相关职责如何划分?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下放4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负责本地区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评定、复核及相关管理工作。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规定,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可向条件成熟的地市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再行授权。 省级及以下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上级评定机构可以撤回授权。 景区申报质量等级需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以自然、历史文化或者其他旅游资源为基础,有明确的空间边界,有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以提供游览服务为主要功能。 商贸场所、城市公共服务场所等不以游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场所申报A级旅游景区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统一的管理或者运营机构,且其无严重违法违规等行为记录。 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经过安全风险评估,满足安全条件;有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 正式开放运营1年以上。申报5A级质量等级的,应当取得4A级质量等级3年以上;申报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的,由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等级年限资格要求。 对2个以上的A级旅游景区联合申报质量等级的,各旅游景区均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要求,且相互之间关联紧密,交通连接方便快捷,经营管理、形象标识、服务标准统一。 景区等级申报必备的“六大”材料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申请书;旅游景区墓本信息和经营信息;自评报告及相关说明材料;旅游景区已具有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风险评估、特种设备检验、消防、卫生许可等开放合法性的承诺书;旅游景区所依托的资源、涉及游览服务的重要资产不存在权属争议的承诺书;及其他有关资料。 景区需要经历哪些程序才能确定评级? 资料审核: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逐级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涉及上级评定部门评定权限的,须向上一级评定部门提出推荐意见。 景观质量评价: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通过资料审核的旅游景区,组织检查员采用会议审查或者实地检查方式,对申报旅游景区的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 申报5A级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价后,应当经过1年以上的创建提升。 未通过景观质评价的,1年后方可再次申请景观质量评价;2次未通过的,2年后方可重新申报质量等级。 现场检查: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检查员对通过景观质量评价的旅游景区,采用暗访、明查等方式,对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通过现场检查的,进入公示程序;未通过现场检查的,1年后方可再次申请现场检查;旅游景区2次未通过现场检查的,应当重新履行申报程序。 社会公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通过现场检查的旅游景区,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发布公告: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由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发布公告,并颁发证书和标牌。 A级景区不能逾越的那些“红线” 这些情形下景区将被处以“通报批评”: 旅游服务与环境质量下降; 存在“庸俗、低俗、媚俗”等不健康内容; 接待量超过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发生较大安全责任事故; 游客投诉多且未及时有效处理; 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未按时报送数据信息; 擅自变更旅游景区名称或者范围; 其他经评定部门确认的不良情形。 由评定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处理的A级旅游景区,将需按要求进行限期整改。 这些情形下景区将被“降低或取消等级”: 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 旅游服务与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景观质量退化与资源价值降低; 资源和生态环境因人为原因遭到严重破坏; 发生重大以上安全责任事故; 处理重大投诉事件不力,发生严重不良社会舆情事件; 申报评定过程中弄虚作假; 其他经评定部门确认的不良情形。 以上情形出现评定部门给予降低等级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取消等级处理。原则上“降低等级处理”,每次只降低1个等级,需要再降低等级的,交由相应管理权限部门继续做出处理。 除因不可抗力影响或者资源保护需要外,A级旅游景区有终止经营、丧失旅游功能或者停业1年以上等情形的,原评定部门应当取消其质量等级。 违规景区如何改“错”归正 受通报批评处理时 A级旅游景区受到通报批评处理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期满后报评定部门检查验收。 通过验收的,下达整改合格通告;未通过验收的,由评定部门视情况延长整改期限或者加重处理。 5A级景区受降级或取消等级处理时 5A级旅游景区降低为4A级的,1年后方可向文化和旅游部申请恢复原等级;受到取消等级处理的,3年后方可向文化和旅游部申请恢复原等级。 申请恢复原等级的,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检查员开展景观质量评价和现场检查。 通过检查的,恢复原等级;未通过的,1年后方可再次申请验收;2次未通过检查仍申请恢复原等级的,须重新履行申报程序。 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受降级或取消等级处理时 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受到降低或取消等级处理申请恢复原等级的,由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细则。 受到取消等级、降低等级处理的旅游景区,应当交回或者申请更换证书和标牌,不得以原等级名义从事宣传和经营等活动。 想“更名”、歇业、改造…怎么办? A级旅游景区调整边界,变更名称、管理机构的,应当向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备案;旅游景区调整边界涉及核心旅游资源,或者调整面积超过30%的,应当按照原程序重新申报质量等级。 A级旅游景区因季节、改造等原因歇业的,应当及时公布歇业信息,并逐级报原评定部门备案。 A级旅游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及更新的最大承载量。
2020-08-17 11:22
专家:减免景区门票不宜搞“一刀切”
       多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短期营销重启旅游市场,专家认为:减免景区门票不宜搞“一刀切”        很多地区围绕景区门票做文章,意在迅速聚集人气,也是各地抢抓暑期旅游黄金期的短期营销手段,对于各地重启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但免门票不能成为长期营销行为,也不是景区健康长远发展的正道      门票降价带来的短期分流成果可能相对突出,但降价不能做大蛋糕,只能暂时多分蛋糕。在各行各业都在涨价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开发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都在上涨,景区价格按照市场规则难以下调      在重启旅游市场时,景区还要针对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增强吸引力,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景区二次消费,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各地政府可以适当给予门票补贴、加强营销推介或减免税收等      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地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复苏备受瞩目。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北京某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发现,咨询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避暑类品种。种种迹象表明,积蓄了一段时间的旅游需求正待进一步释放。      随着跨省游逐渐恢复,不少地区为刺激游客出行,打起了“价格战”,纷纷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以获得游客的青睐。例如,山东、河南等地推出了景区降价甚至免门票的优惠政策。      景区减免门票的操作一时间引起舆论热议。不少游客对这一政策表示赞许,认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刺激了消费,有利于经济复苏,也让大家得到了实惠;但也有人质疑,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当下,原本靠门票盈利的景区失去了收益支柱,这一举措对景区的长远发展不利。      接受《法治日报》采访的专家认为,实施景区免门票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发展“门票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属性、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多地景区减免门票 短期营销聚集人气      跨省团体旅游恢复之后,沉寂多时的旅游市场再次缓慢复苏。各地为了招揽游客,纷纷放出大招。      在陕西省西安市,从8月1日开始,大唐芙蓉园、楼观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免费开放,西安市80%以上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钟鼓楼逐步延长开放时间。      在云南省,旅游团队可通过“一部手机管旅游”平台预约,享受全省景区有关优惠。      在山东省,泰山、三孔、天下第一泉等81家国有景区从8月1日起至今年年底,大幅降低门票价格,除法定节假日外,9家5A级景区在原政府定价的门票价格基础上,全部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      在湖北省,从8月8日起至今年年底,包括“十一”黄金周在内,近400家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全国疫情低风险地区游客实名预约,测温、扫健康码后可进入景区,各个景区将按照“限量、预约、错峰”开放要求,每日按照核定日最大承载量的50%进行预约。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认为,当前,很多地区围绕景区门票做文章,意在迅速聚集人气,也是各地抢抓暑期旅游黄金期的短期营销手段,对于各地重启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也认为,景区免门票实际上是旅游复苏过程中的一种营销策略,属于短期营销行为,对各地重启旅游市场有一定促进作用。      “旅游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而当前消费者面临多样化的选择,降价实则是商家为自己增加被选择的砝码。当前,旅游复苏过程中竞争激烈,旅游行业亟须增强客源,找准消费者的软肋。同时要注意到,景区免门票更多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刘思敏说。      在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看来,景区免门票并非新鲜事。每逢黄金周节假日,全国也会有很多景区进行限时免费开放,或出台相应门票优惠政策。免门票其实是为了抓住暑期的旅游黄金市场,只能救急不救穷,不能成为长期营销行为,也不是景区健康长远发展的正道。      利益链条极其复杂 难以告别门票经济      实际上,景区过于依赖“门票经济”的问题早就受到政府部门重视。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到,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      “门票经济”为何难以告别?旅游业内人士认为,在门票价格高的背后,存在不合理的体制问题和更深层次的复杂利益链。      目前国内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定价类景区、政府指导价景区和市场定价景区。国有景区的管理经营也有三种类型,即由政府派出机构管委会直接管理经营;由政府投资的地方国企经营;地方向社会招商引资,委托给国企或民企管理经营。      据业内人士介绍,决定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有两大核心因素: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景区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基本建设和人力成本的财政支撑力度,二是市场对景区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强度。两者对门票价格的水平和走向起相互制衡作用。此外,景区门票收入分成、收取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企业赢利分成均是地方政府从景区得到的利益回报,而提高门票价格是景区增加收入最简便的办法。      对此,旅游专家王兴斌曾向媒体表示:“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强化,通过高价门票方式把景区支出转嫁到游客身上,导致国有景区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之间的失衡、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      齐晓波对《法治日报》记者分析,景区之所以无法破除门票依赖,其实质是收入来源的粗放和单一。不同于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体制,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由政府投资经营并进行调控,或地方向社会招商引资,委托国企或民企管理经营。价格受景区资源等级、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和市场需求强度影响,相互制约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企业化运作介入景区经营,景区出现多头管理,政企难分,权责模糊,导致景点各自为政,管理体制冲突愈演愈烈,以经营替代或挤压制度规范,门票价格问题首先被暴露出来。”齐晓波说。      刘思敏分析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大规模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因此出台了鼓励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外资“五个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旅游景区发展政策,与我国公路建设中的“借贷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如出一辙。因此,占据旅游景区开发主体的地方政府大多数都是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盈利目的开发、管理、经营“国有重点景区”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景区门票补偿机制,就有可能“朝令夕改”。“毕竟旅游只是权利,而不是福利,地方政府没有对外地游客‘请客’的义务。”      “目前,全国真正盈利的唯有4A级别以上景区,而盈利的国有景区此前已经历过一到两轮降价,当前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撑景区长期降价所带来的亏损。门票降价带来的短期分流成果可能相对突出,但降价不能做大蛋糕,只能暂时多分蛋糕。”刘思敏说,在各行各业都在涨价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开发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都在上涨,景区价格按照市场规则难以下调。      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健康重启旅游市场      2018年6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两阶段目标:2018年,在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以景区合理运营成本为基础,科学、规范、透明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健全。比降低景区门票价格更重要的是,梳理完善景区的门票价格机制。      2020年已过半,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给景区经营带来了影响,能否通过减免门票等应对措施,让我国告别“门票经济”,或者至少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韩元军认为,从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看,告别“门票经济”,在旅游综合消费上发力应该是发展趋势。疫情之下,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或将进一步加快旅游景区转型升级。      “在国外,很多景区都是无门票旅游,这是一个趋势。由于国情不同,景区属性不一样,我国告别‘门票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这一波降价潮还不能真正告别‘门票经济’。”齐晓波说。      在齐晓波看来,免门票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市场的优胜劣汰问题。重启旅游市场,除了减免门票,景区还要针对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增强吸引力,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景区二次消费,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各地政府可以适当给予门票补贴、加强营销推介、减免税收等。“这样才能让景区从观光型旅游消费向综合性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实现质的跨越和发展。”      刘思敏也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告别‘门票经济’其实就是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事实上不存在这种升级,转型升级需要提高质量,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当下的现状是经营者没有资本,且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不能支撑这一升级。”      受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实施景区免门票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在齐晓波看来,针对疫情下的旅游市场,景区免门票可作为当下刺激旅游回暖、复苏的权宜之计,但要讲究策略,针对不同的景区,比如国有景区和民营景区,景区本质和属性不同,就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减免门票策略。      刘思敏认为,从资源属性、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等因素出发,对景区进行横向分类,可分为公益型、市场型、混合型三种类型:      公益型景区指具有极大的社会公益价值的“优中选优”的景区,如故宫、九寨沟等,其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这类景区应免费或少收费,力争让全民都能够公平共享。同时,门票方案要向未成年人等重点受教育人群倾斜,以达到最大的社会公益效果。      市场型景区指不依托所在地传统的旅游资源,依靠开发商投入资本、土地等旅游发展要素,产生市场价值的“无中生有”的景区,如欢乐谷、迪士尼等。这类景区是纯市场化产品,门票价格决策完全是市场行为。      混合型景区指依托所在地的森林、一般人文古迹等国有资源,同时也依靠开发商投入资本、土地等旅游发展要素,产生市场价值的“平中见奇”的景区。这类景区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在从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或投资商高成本投入,因此门票定价必须部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同时又要面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一定幅度的价格升降属于正常现象,应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最高限价管理。      “根据横向分类实施分类管理,让公益型景区告别‘门票经济’。例如,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福利,当地财政支出、当地居民收益,形成了支出、收益相匹配的良性循环,而周围的土地相应增值,更能够为当地带来收益,城市公园找到了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告别了‘门票经济’。”刘思敏说。      此外,刘思敏建议,从纵向来看,要想对景区实现科学管理,应当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由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城市公园组成的三级公益景区体系,增强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来源:法制日报)
2020-08-13 10:04
文旅部: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
8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文旅部要求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文件全文如下:      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等要求,加强剧院等演出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常态防控。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属地原则”,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包含演出场所在内的文化市场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排查防控漏洞、紧盯防控重点环节、切实落实防控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安全。      (二)坚持有序开放。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在低风险地区,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可以举办中型及以下营业性演出活动。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暂时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高风险地区,暂缓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三)坚持预约限流。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应当间隔就坐,确保安全距离。含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不同剧场之间应当实行错时错峰或者通过不同路径出入场,并加强统筹调度,安排专人做好现场疏导,避免人员聚集。在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餐饮场所、现场音乐厅(LiveHouse)等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演出主办方应当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做好人员疏导。      二、场所防控管理      (四)落实防控主体责任。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制定本场所防控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测登记、垃圾清理、场地巡查、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五)加强清洁消毒。演出场所应当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次,记录消毒时间、责任人等信息。每场演出前后,应当对场所舞台区、观众区、化妆间、通道、出入口、行政办公场地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建议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六)加强通风换气。演出场所应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如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在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的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关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在疾控部门指导下进行清洗消毒。      (七)配备防护用品。演出场所应当配备充足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在公共休息区、洗手间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等清洁消毒物品,便于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消毒物品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八)规范垃圾处理。演出场所应当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九)设置临时隔离区。演出场所应当设立(临时)隔离区,位置相对独立,设立提醒标识,配备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并指定专人负责,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十)加强防疫宣传。演出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      (十一)排查安全隐患。演出场所应当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并对照《文化部关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17〕5号)有关规定,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十二)鼓励线上服务。鼓励推广在线实名制购票及电子票,鼓励使用在线支付,鼓励采取二维码闸机验票,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对剧院等专业演出场所,实行实名制购票和实名制入场。鼓励云音乐会、空中剧场等线上演出活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三、演职人员和观众管理      (十三)做好演职人员管理。演出主办方应当与参演单位和个人签订安全协议或者健康承诺书,提前做好对演职人员(含行政、后勤等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等防控措施,并建立《演职人员健康记录表》。每场演出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演职人员,并注意保持一定距离。演员人均化妆间面积不低于5平米。      (十四)做好入场检测登记。演出场所应当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观众进入演出场所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观众拒绝佩戴口罩或者体温异常的,应当拒绝其进入。      (十五)加强现场巡查。演出场所应当安排专人做好演出现场管理,提醒观众在入场、退场及观演期间,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四、员工健康管理      (十六)做好员工健康监测。演出场所应当按照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对员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随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安排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      (十七)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演出场所应当及时对员工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督促员工掌握疫情防控、个人防护、卫生健康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并做好个人防护。      (十八)减少员工聚集。根据实际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者居家办公方式,员工上岗应佩戴口罩,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督促上班员工不串岗、不扎堆。加强员工用餐管理,鼓励实行错峰就餐、分散用餐。科学管理工作会议,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提醒员工减少不必要外出,尽量避开密集人群,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五、异常情况处置      (十九)建立沟通机制。演出场所应当建立疫情应急沟通机制,了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联系方式,并确保全体员工知晓。畅通疫情上报通道,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报告。      (二十)做好发现疫情时的应对处置。演出场所如出现疑似疫情,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现场管理,避免恐慌,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采取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并暂时关闭场所。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之间的联动,确保开放管理工作平稳有序。      (二十二)加强外籍等演职人员信息核验。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审批含有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演职人员(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时,应当核验相关演职人员最近一次在境内演出批准文件、出入境记录等信息,演出主办方应配合做好演职人员身体健康检测,并作出书面承诺。      (二十三)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的巡查和监管力度,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及时发现隐患苗头并有效处置,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二十四)加强应急管理。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开展排查、评估和宣传培训工作,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督促指导暂时关闭场所。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2020-08-13 09:58
摆脱“门票依赖”,景区门票降价利在长远
今年以来,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但旅游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为推动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各地出台了不少新举措。近日,山东省相关部门宣布,将大幅降低81家国有景区的门票价格,执行两折到五折的票价优惠。消息一出,就受到广泛好评,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景区门票价格一直是旅游市场备受关注的话题。少数地方过于看重景区门票收入,推动景区门票连连涨价。这不仅影响人们的出游体验,也制约了旅游消费的潜力。 提高景区门票价格虽然短期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然而从长期看,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不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把景区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一些地方的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对不合理定价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还有一些地方以景区建设管理需要资金为借口,不断提高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门票消费比重,已成为制约人们出游的障碍之一。 近年来,我国对国有景区门票定价制度非常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明确了降价的大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印发的《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健全以景区正常运营成本为基础,科学、规范、透明的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并提出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等具体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强调“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 事实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旅游资源,是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而依托这些资源建设的景区,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也正因如此,在建设和管理相关景区时,应当把“公益”二字放在前面。 旅游经济带动性很强,除了门票收入之外,旅游所拉动的旅行团、餐饮业、酒店业、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也能带来效益。有统计显示,旅游经济中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带来6.8元的间接收入。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更加强调景区的公共属性,推动一些地方摆脱“门票依赖”,才能促进旅游业加快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更好发挥景区资源的带动作用。 眼下正值暑期出游旺季。前不久,文旅部有条件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旅游业务后,出游搜索量和预订量呈现较大幅度攀升,折射出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在旅游业加速复苏的当下,一些地方降低门票价格,可以发挥更多正向示范作用,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更多客流,也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实在在地增加人们出游的获得感。 (来源:人民日报)
2020-08-12 13:47
3 / 6